【產通社,2月3日訊】根據日前發布的《中國知識產權發展報告2015(藍皮書)》,專利指數關聯度反映中國知識產權發展偏“軟”偏“輕”,工業制造發展不夠好。 報告認為,2008-2013年的6年間,中國知識產權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度為23.29%。從產業角度來說,2011年高技術產業總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2011年高技術產業就業人口約占總就業人口的1.5%。2013年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總額占商品出口總額比例約為29.9%。這些數據都遠低于世界知識產權強國美國的數據。 從知識產權和工業化的關系來看,中國各省份工業化程度與知識產權指數關聯度很低,幾乎可以忽略。與此同時,各省份第三產業比重和知識產權指數關聯度很高,相關系數為0.66。報告認為,這突出反映了中國目前工業企業、制造類企業在知識產權方面著力不夠,發展不夠好,深層次原因是改革開放以來,工業企業粗放增長的慣性還在,有些企業甚至已經形成“模式依賴”,創新的動力和能力不足,從而只能重復制造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造成工業產品結構性過剩。從一個角度反映了目前知識產權發展偏“軟”偏“輕”,產學研有明顯脫節,技術發明等專利實現產業化的難度較大,沒有形成規模。 該報告課題組由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發起成立,聯合了來自知識產權、法律和經濟學界的專家,立足于數據和事實,較為全面地剖析了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現狀和歷史發展情況,對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進行總述,并針對“知識產權與國民經濟”、“知識產權與創新創業”等當下世界和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的熱點領域及命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該報告顯示,在經歷了多年的快速發展和學習趕超后,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知識產權大國,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知識產權法律和制度,知識產權總量已躍居世界前列。但中國仍然不是一個知識產權強國,知識產權創造規模大效益小,數量多質量低,尤其表現在知識產權海外表現、知識產權強度指標以及知識產權貿易方面。知識產權保護仍然有待加強,知識產權交易仍然處于發展初期。 查詢進一步信息,請訪問官方網站 http://www.cnips.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