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通社,7月4日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不少以前科幻電影里的東西都被AI、VR、半導體芯片、柔性材料變成現實了。20年前,兒童電話手表僅僅停留在電影里…… 在科學家看來,視覺和聽覺提供了導航的線索,大腦通過雙眼和雙耳信息輸入間的微小差異構建了立體知覺并指引了空間定位。人的雙鼻的采樣空間相距3.5cm且不重疊,鼻間的氣味濃度差異能否構成方位線索呢? 人類“立體嗅覺”可用于導航 為了回答這一問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周雯研究組和張弢研究組合作,采用視覺光流刺激和純嗅覺氣味(不激活三叉神經)進行實驗,共216名受試者先后參與實驗。視覺光流模擬了觀察者以5m/s的速度朝一群光點團的運動,觀察者需要依據光流模式判斷自己是在朝向左側還是右側行進;鼻腔兩側分別暴露在不同濃度的玫瑰或香草氣味中。 研究結果顯示,適度的鼻間氣味濃度差可有效偏移個體的自身運動方向知覺,使其認為自己在向氣味濃度更高的那側行進。這一效應依賴于鼻間氣味濃度的比值,而非鼻兩側氣味濃度的數值差異,且發生在主觀意識層面之下,受試者并不能報告哪一側鼻腔聞到的氣味更濃。這表明,人類擁有“立體嗅覺”,它在意識層面下指引我們的導航,這為人類嗅覺虛擬現實系統的設計和發展提供了思路。 柔性電池可做成表帶 為了滿足柔性和便攜性的雙重要求,柔性電池需要在電極材料選取和電池結構設計上同時具備良好的柔性、高能量密度和較好的安全性能。目前大部分柔性電池的研究主要針對柔性材料和組件的開發,在電池整體結構上仍舊沿襲傳統單極型設計,并且為了維持電池整體的柔性、導電性和連接性,往往引入大量額外的非活性組件,致使電池能量密度大大降低。鑒于此,針對可穿戴電池的應用特點進行電池結構上的創新設計尤為重要。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清潔能源實驗室E01組研究人員,針對上述問題為柔性電池設計了一體化的雙極型結構,并將其應用于可充鋁電池中,該設計充分結合了碳/聚乙烯膜的柔性和雙極型結構的低內阻、高能量密度的優勢,具有較好的耐腐蝕性和易操作性,展現出了良好的電化學穩定性和柔性,并可以直接做成表帶為4V商用電子表供電。 此外,該結構設計可以組裝成10V雙極型可充鋁電池,可為商用工作電壓為9V的LED燈持續供電,且其體積僅為串聯的傳統單極型電池的54%,為高能量密度柔性電池的開發提供了新思路。(robin, 張底剪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