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通社,7月31日訊】臺積電最近公布了令人印象深刻的2024年第二季財務數據,既反映了其主導市場地位,也反映了先進芯片技術不斷增長的需求,媒體則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認為或許臺積電應該收購軟銀集團旗下的半導體設計與軟件公司Arm,建立一個云端,直接切斷所有中間商。 《TechRadar》等科技媒體報導,“也許臺積電應該收購Arm、建構云端,然后剔除所有中間人員”,業界也認為這可能會改變整個半導體行業的格局。收購Arm不僅能夠進一步鞏固臺積電在高階芯片市場的地位,還能夠幫助臺積電打造一個更加整合的生態系統,可能會削減對第三方設計公司的依賴,使臺積電能夠在芯片設計和制造的每一個階段,掌握更多控制權,進一步提升其技術優勢。 不過,這一提議也面臨不少挑戰。首先,收購Arm可能涉及龐大的資金需求和復雜的整合過程,此外,臺積電還需考慮漫長的反壟斷審查和行業競爭的潛在影響。盡管如此,這一建議無疑將促使業界對臺積電未來發展的思考,也可能成為未來半導體產業重要的轉折點。 得益于對先進制程技術的強勁需求,臺積電在第二季實現了驚人的營收增長,這些增長表明臺積電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中的競爭力依然強勁,尤其是在高效能運算和人工智能(AI)領域持續擴大的需求,臺積電的技術領先地位,尤其是在5納米及以下制程的領先地位,使其能夠滿足不斷上升的市場需求,并且保持高利潤率。 臺積電業務開發副總裁張曉強表示,只要整體進步持續,他并不關心摩爾定律是否存在。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摩爾提出的,認為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兩年便會增加一倍,而半導體市場的經濟性完全基于晶體管密度,很少考慮功率,而現在芯片生產商已將重點放在PPA(效能、功耗、面積)的改進上,以繼續穩步前進。 張曉強認為,摩爾定律是基于2D技術狹隘定義的,但現在情況已經不再如此,如今,臺積電及其客戶已經開始專注于3D技術,打破了傳統的2D模式,從5納米級制程節點過渡到3納米級制程節點,每代PPA都改進超過30%,并繼續在主要節點之間進行更小但持續的增強,使客戶能夠從每一代新技術中獲益。 其實,臺積電在Arm去年IPO時已出資1億美元,與AMD、蘋果、谷歌、英特爾、英偉達、三星等公司同為基石投資者。未來幾個月內,臺積電是否會進一步收購,并對其長期戰略進行調整,仍然值得密切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