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Gartner集團副總裁和研究院士Jamie Popkin認為,中國若要在 2010年之前在全球信息科技與通訊業成為超級強國,從頗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在經濟領域的參與度以及本地企業的創新能力。 信息科技與通訊業可大約分成五大領域:硬件、軟件、服務、電訊和半導體。而很多國家都爭取在其中的一至三個領域中脫穎而出。Popkin認為:“很少國家能在所有的領域里都表現得非常出色。” “也許現時只有美國已做到這一點。而中國正積極地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此中有兩大推動力:一是來自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資及從香港公開資本市場上集資而得的充裕資金,二是政府透過國有企業、政府機構項目和政策有力地參與市場的發展。” “在未來五年中,將有很多因素影響著中國信息科技與通訊業的發展,其中的兩大主導因素為政府干預經濟的力度及中國開創嶄新ICT技術的能力。” 就此,Gartner描繪出中國信息科技與通訊業在2010年時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景。預測前景涉及大量衡量指標,故Popkin重點闡釋六個主要參數:國內信息科技與通訊業、信息科技與通訊出口、海外直接投資(FDI)、社會環境、知識產權(IP)保護,以及信息科技與通訊業的業界標準。中國內外的企業可以按著這些未來情景,評估可能出現的各種狀況,并針對性地制定商業計劃,才能未雨綢繆、快人一步為未來作好準備。 ·可能情景一:中國晉身全球信息科技與通訊業巨擘 Gartner預測,若政府積極及有力參與,而業界蓬勃創新,中國便能晉身成全球信息科技與通訊業巨擘,國內信息科技與通訊業在各個領域以及在信息科技外判、應用開發和硬件等出口能力上都有長足發展。在這情景下,新企業或項目仍主要由海外直接投資帶動,社會各界亦積極參與及支持信息科技與通訊業的發展。為保護自身利益,業界將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中國更將成為制定最新全球標準和協議的領導。 ·可能情景二:經濟發展停滯不前,信息科技與通訊業出口受阻 但若果政府干預力度大而業界創新能力低,便可能出現“經濟發展停滯不前,信息科技與通訊業出口受阻”的情景。這樣,國內信息科技與通訊業業將充斥著專有技術及廠商保護,用戶失卻選擇技術或廠家的自由,而在出口業務也僅限于缺乏戰略意義的應用和服務。海外直接投資會繼續但會減少,社會上的數碼鴻溝將擴大,且盜版仍將是一個主要問題。在此情景下,中國將絕跡于全球標準和協議的制定。 ·可能情景三:政府干預有限的經濟強國 不過,假設政府采取較為放任的態度,而國內信息科技與通訊企業創新不斷,并汰弱留強,中國便會成為政府干預有限的經濟強國。在此情景下,出口略有收獲,但中國信息科技與通訊業想成為面面俱圓的美夢恐難實現。股票市場和自有資金是投資的主要來源,國內將形成一股活躍的創業文化。數碼鴻溝仍因人民經濟能力的差異而存在。盜版問題持續,不過業界會出于維護自身利益采取相應行動。而中國也有份參與制定一些新的國際標準和協議。 Popkin說:“業內固然非常希望中國能成為全球 ICT業巨擘,所以他們需要針對以下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應將自己的產品與服務上升到‘合適’的價值鏈上,并針對美國、歐洲和日本市場制定市場戰略。為確保業務持久,他們需確保能取得所需資金及市場營銷的資源,并同時在本土開發按步就班的創新技術培植機制以及建立保護知識產權的計劃。” Popkin認為,政府必須與時并進,不斷調整政策,重點扶植ICT出口項目,并清除資訊科技與通訊投資方面的官僚障礙。政府本身也應投放資源,在社會各階層推動技術及商業培訓,并繼續加強與知識產權法例的制定和執行。政府亦應鼓勵有利于提升經濟規模和建立國際品牌的合并與收購活動。此外,Popkin呼吁政府在推行中國制定的信息科技與通訊業標準時,務要巧妙地平衡國內利益和市場現實。 中國信息科技與通訊的終端用戶也能左右中國信息科技與通訊業的成功。Popkin表示:“流程自動化是要針對個別文化處理而有所不同的,所以中國企業可以從多方面影響國內信息科技與通訊的發展,包括確保信息科技與通訊投資與業務目標一致、密切注意新興標準和技術的發展、發掘由科技產生的商機及建立可靠的網絡和安全系統。”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