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使所有帶RFID標簽的產品在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都能被100%讀取是不現實的,在德州儀器(TI)與RFID4U于1月4日新發布的一份白皮書中還是指出:只要采用適當的標簽檢試與驗證方法,仍能幫助有關公司實現“五個九(即高達99.999%)”的超高讀取率。
該白皮書概括介紹了一種可幫助最終用戶與系統集成商提高超高頻(UHF) RFID系統性能的系統性方法。該方法的主要內容包括:建立初始性能基線,進行標簽的性能分析,并兼顧考慮產品、包裝材料變量以及貨盤尺寸與集裝箱數量等因素的影響。白皮書還通過概括介紹檢試類型、測量參數與動態、靜態方法的優缺點,回答了“如何檢測標簽性能”與“哪些參數最重要”等問題。
RFID4U的專業服務副總裁Mark Brown表示:“由于一直以來無法實現人們所希望的所有產品的RFID標簽100%的讀取率,RFID技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批評。而借助適當的實踐性測試,企業能夠找到最大程度滿足應用需求的標簽,收集所需數據以提高供應鏈的跟蹤水平。”
有些含有液體或金屬的產品標簽很難被RF技術讀取,個別讀取點上的讀取率僅為50%。本白皮書就提高讀取性能提出了實用性建議,其中包括采用敏感度更高的標簽,用靈敏度更高的天線升級讀取器詢問區(interrogation zone),或在供應鏈中的新位置添加讀取區(read zone)等。
TI RFid系統部的現場應用專家Chris Cook指出:“測試標簽與產品時,必須達到一定的采樣率,才有助于統計工作的順利完成,而且要在實際工作環境下實現這一目標。這需要我們一方面做好產品標簽的粘貼工作,提高RFID系統性能,另一方面更好地了解供應鏈情況,真正改善業務流程。”
此外,TI提供的一個全新案例研究還詳細介紹了金屬服務加工商與分銷商Ryerson如何與包括TI、以及解決方案供應商Ship2Save和Metalcraft在內的多家公司合作提高RFID標簽性能。為了降低RF干擾,他們利用泡沫分離法(foam separation)來增加標簽與金屬產品的間距,從而增強了RF信號,在實現了每秒200次以上的標簽讀取速度,擴大了15%之多的讀取距離的同時,將“不良讀取率”降至1%,實現了“九個五”的讀取率,基本達到了RF讀取困難材料的要求。如欲了解有關Ryerson案例研究的更多詳情,敬請訪問:http://www.ti.com/rfid/shtml/news-casestudies-11-13-06.shtml。
如欲下載Chris Cook與Mark Brown共同發表的題為《提高智能包裝讀取性能的實用方法》的白皮書,敬請訪問http://www.ti.com/rfid/docs/manuals/whtPapers/wp-Performance_expectations_for_smart_packaging.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