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儀器(TI)5大電源管理趨勢滿足未來工業的電源傳輸需求 |
日期:2018/8/15 15:13:28 作者: |
|
|
|
|
| |
|
全球能源用量大幅增加,在數據中心、車用電子、工業等眾多應用之下,電力消費支出已直逼石油產品開銷。為因應這些趨勢,電源產品的設計人員大量運用半導體解決方案,尋求各種創新電源管理技術,以維持競爭力,同時遵守環保相關能源法規。 針對2018年能源發展趨勢與挑戰,德州儀器(TI)于以下提出五大要點與其相對應的電源解決方案,包括工業自動化、能源效率、功率密度、分布式與再生能源、大數據儲存與傳輸,且預測這些趨勢將左右產業發展至2020年。 德州儀器工業系統解決方案應用孔令梅經理表示,“德州儀器擁有豐富、創新的工業電源產品組合,提供設計人員采用多樣的電源管理技術,幫助解決難題。同時,我們也積極在碳化硅(SiC)與氮化鎵(GaN)上發展技術突破,持續推出創新參考設計,為開發人員在工廠電源傳輸設備、UPS、通訊與服務器電源、DC/DC設備、無人機電池組等應用創造突破,開發高能效、高功率密度且具競爭性的電源解決方案。”  一、工業自動化  工業自動化能夠提升產能及制造效率,但安全疑慮也隨之而來,自動化工廠內常設有沉重又龐大的機器設備,需要高電壓操作,為工廠操作員帶來困難與危險。此時,采用隔離技術可讓感測節點和操作員在高電壓環境下,仍能有效且安全地工作,是實現工業自動化的一大關鍵。當設計人員采用ISOW7841等裝置時,便能獲得這項保障。 想象將較低的功率傳輸至各項感測系統,同時保護操作員,即使在只有不到一枚硬幣的距離下,也不會接觸到比一般家庭用電高60倍的電壓。 二、能源效率  預估至2020年,數據中心的年耗電量將突破730億度,相當于超過千萬戶的家庭用電,數據中心存放的數據愈多,冷卻所需的能源便愈高,對電網造成的負擔也會愈大。美國能源部指出,若實施額外節能策略,用電需求便可降低45%,只要善用新策略與科技,降低損耗及增進效能,就能壓低數據中心的能源需求。 提升能源效率后,可在兩項應用領域內節能,包括減少數據中心傳輸時所需的能源,以及降低服務器整體冷卻的用電需求,從最上游的服務器能源傳輸架構,到最下游的負載點拓撲技術,創新機會俯拾即是。  共振與混合式DC/DC變壓器等新技術,具備尺寸縮小、效能提升、升溫減少等優點,同時結合算法,便可減少系統閑置時所需耗費的電力,并加速恢復運作所需的時間,更接近美國能源部節能45%的目標。  整體而言,服務器系統受限于能源轉換步驟的多寡,在投資直接轉換技術后,可讓過去看似無法實現的能源傳輸架構成真,若能省略三個轉換步驟,便可讓400W DC直接傳輸至CPU。電源管理及半導體的創新都有可能造就此類破壞式策略。  三、功率密度 供電系統的功率密度雖有改善,但成長幅度卻不如摩爾定律快速;而隨著半導體技術導致功能增加后,也帶動能源需求提升。例如手機在全球快速普及,在許多方面都歸功于鋰離子電池技術,讓手機即使功能愈來愈多,電池續航力仍足以維持整天的運作。  在電池容量與效能成長之際,充電器的進展卻落后于趨勢。想象一臺功能完善的智能型手機,雖能夠全日運作,卻得花整個夜晚來充電,故功率密度是增進用戶體驗的關鍵。TI大舉投資功率密度技術,最新UCC28780主動鉗位反馳式控制器可在高達1MHz的頻率下實現高效運行、尺寸縮小50%、功率密度提高一倍,提升工業級手持設備的效率。  四、分布式與再生能源 全球對于提高發電與配送能源的需求顯而易見,難處在于能源的轉換,以及如何以最高效能處理各種能源來源。而氮化鎵(GaN)與碳化硅(SiC)均提供了這項潛能,能夠以高電壓、高效能、小尺寸運作。GaN與SiC雖然至今應用有限,但確實達到前所未見的效能與密度,電壓范圍亦可支持分布式與再生能源。這些技術若想從原型開發進入大規模普及,TI認為重點是在封裝內整合閘極驅動器。  利用LMG3410,我們可看到閘極驅動器若與裝置距離相近,可達到其所需的效能與可制造性,讓這些科技進入下一階段。  五、大數據儲存與傳輸  全球對快速存取數據的需求與日俱增,儲存與取得數據所需的能源也隨之攀升,如何管控相關成本及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將成為一大挑戰。 云端儲存在過去幾年突飛猛進,消費者比以往上傳儲存更多的信息在云端。 然而,每項數據轉換都需要能源,從拍攝家庭影片、上傳至云端儲存、之后再次取用。電源管理解決方案若能達到主動模式最高效能、休眠模式低能耗、超快蘇醒速度,半導體就能以最低能耗完成上述動作。TI致力于研發創新技術,因應這些趨勢所帶來的機會與挑戰,期待透過種種創新,協助客戶化解電源及能源管理難題。 查詢進一步信息,請訪問官方網站 http://www.ti.com.tw/news/newsdetail.asp?scid=08142018。
|
|
→ 『關閉窗口』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