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離無線通訊)是一種極短距離的無線射頻識別通訊協議技術標準,是由感應式識別和互連技術的結合演變而來,是由Philips、NOKIA和Sony主推的一種類似于RFID(非接觸式射頻識別)的短距離無線通訊技術標準。它在單一芯片上結合了感應式讀卡器,感應式卡片和點對點的功能。在數公分距離之間于13,56MHz頻率范圍內運作。此技術目前已經在數個國際標準內進行標準化。
NFC技術的設計目的,是為了讓行動設備能夠在近距離進行交易存取。初始化加上安全的連結特性,使得消費性電子設備的通訊更便利,與其它無線通訊技術具有互補的作用。NFC也與現存具有被動式RFID技術的非接觸式智慧卡兼容。
NFC技術的主要特性如下:
· 在ISO/IEC 18092 NFCIP-1下進行標準化
· 以13,56MHz RFID技術為基礎
· 運作距離范圍為20cm
· 與Philips MIFARE 和Sony Felica智慧卡相容
· 數據傳輸速率可達424kbps
NFC技術特色
NFC通訊通常在裝置間發生,并具有以下特色:
· 近距離感應NFC:行動裝置之間的極短距離接觸,讓訊息能夠在選定的裝置之間快速傳遞。
· 安全的通訊:除了極短距離通訊先天的安全性;避免數據遭監控與竄改。NFC的安全機制也可透過加/解密系統來確保行動裝置間的安全通訊。
· 快速的處理速度:從NFC行動裝置偵測、身份確認至數據存取只需要約0.1秒的時間即可完成。
· 服務的配對存取:透過NFC技術可在單一行動設備上提供多款服務。這些服務一一對應至行動設備上有階層結構的檔案,而存取每一檔案(服務)時必須利用所對應的鑰匙才能存取,這樣的管理方式讓單一行動設備上的多個服務能夠確保其安全性。
· 主被動通訊模式切換:NFC技術使得行動電話不只可以當作卡片的功能,也具有檢查卡片數據的功能。
NFC典型應用
NFC裝置大致上可分成兩大類的應用:標簽(Tag)與讀取器(Reader)。當NFC裝置當成卷標使用時,通常有以下幾種典型應用:非接觸式付款(Contactless Payment)、門禁卡、智慧廣告廣告牌及ID識別等功能。當NFC裝置當成讀取器時,數字內容傳輸以及下載智能廣告廣告牌信息為典型的應用。
NFC國際標準
NFC技術在ISO 18092、ISO 21481, ECMA(340, 352 and 356)和ETSI TS 102 190內進行標準化,同時兼容于ISO 14443標準之非接觸式智慧卡基礎架構。接下來,介紹ISO和ECMA的相關標準。
ECMA國際組織( ECMA International)
ECMA國際組織(ECMA)成立于一九六一年,主要為信息及通訊技術和消費電子技術開發及制訂業界標準。ECMA是業內一所非營利組織,成員有技術開發人員、軟件生產商及用戶。ECMA的業界成員和其它專家會攜手合作完成制訂標準的工作。然后ECMA會將經過審核的最終版本遞交至認證機關,以ISO、ISO/IEC及ETSI的標準推出。
ECMA 352、ISO 21481(NFCIP-2)
ECMA 340、ISO/IEC 14443和ISO/IEC 15693國際標準詳細說明了近距離的成對裝置在無線互連時的無線射頻訊號接口、初始化、反碰撞以及通訊協議。并且詳細說明了透過13,56MHz頻率存取非接觸式的IC卡。
ECMA 352這個標準詳細說明了通訊模式的選擇機制,此機制的設計是為了不妨礙任何以13,56MHz頻率通訊的裝置,例如:實做ECMA 340的裝置以及遵守ISO/IEC 14443或ISO/IEC15693國際標準的IC卡。此標準指出,對于不同標準所選擇的通訊模式都詳細說明其對應的實做方式。而通訊格式規格本身則不在此ECMA 352標準當中。簡而言之,以13,56MHz為主的現存接口標準之間,ECMA 352提供一個標準的網關器。
ISO/IEC 14443
ISO 14443是一個為了讓非接觸式智能卡靠近讀取器天線時能以特定頻率進行通訊的國際標準。此ISO標準規定了卡與讀取器之間的通訊標準與傳輸協議,用以建立各非接觸式智慧卡的互通性。而不管是讀取器(called Proximity Coupling Device or PCD)或卡片(called Proximity Integrated Circuit Cards or PICCs)都必須兼容于ISO/IEC 14443的四個部分。PICCs在讀取器天線的10公分以內進行通訊,所使用的頻率為13,56MHz,預設的傳輸速率為106kbps。ISO 14443標準系列中也支持兩個主要通訊協議:Type A和Type B。
ISO/IEC 15693
此標準規定可讀取距離長達1 公尺之非接觸式智能卡的功能及運作標準。一般之門禁卡即為此類規格之產品。ISO 15693所定義的非接觸式IC卡,其工作距離雖可達1公尺,但是目前市面上依此規范的所發展的產品在安全控管設計上相較ISO 14443 規范的產品還有一段距離,ISO/IEC15693包含了以下幾個部分:
· ISO/IEC 18092:即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and Protocol(NFCIP-1);定義耦合裝置在13,56MHz頻率下運作;定義NFC裝置可為Initiator與Target狀態,并且具有主被動的通訊模式。
· ISO/IEC 14443:規定了智能卡與讀取器之間的通訊標準與傳輸協議,用以建立各非接觸式智慧卡的互通性;包含了四個部分,即物理特性、RF能量與訊號接口、初始化與反碰撞以及傳輸接口;Philips MIFARE及Sony Felica屬于ISO/IEC 14443 Type A。
· ISO/IEC 15693:規定可讀取距離長達1公尺之非接觸式智能卡的功能及運作標準;包含四個部分:物理特性、空中接口與初始化、反碰撞與傳輸協議以及延伸指令集與安全特性;一般用于門禁卡。
· ECMA 352:為現存接口標準間的網關器;說明通訊模式的選擇機制。
ISO/IEC 18092(NFCIP-1)
為了在全球迅速推廣NFC技術,SONY公司和飛利浦聯合開發近距離通訊技術(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NFCIP-1),并向ECMA國際組織提交標準草案。這項開放技術規格NFCIP-1被認可為EMCA-340標準,并由EMCA向ISO/IEC提交標準,現在該技術被批準納入ISO/IEC 18092。
NFCIP-1技術數據交換的速率為106kbps、212kbps或424kbps,使用的波長為13,56MHz,在設備連接到NFC后,也可以采用其它通訊協議進行高速連接。透過裝載著NFC技術的行動裝置,NFCIP-1技術也被定義了主動的與被動的通訊模式來實現通訊網路環境。而NFC通訊通常在Initiator和Target間發生,任何的NFC裝置都可以為Initiator或Target。Initiator 產生無線射頻磁場來初始NFCIP-1的通訊。Target則響應Initiator所發出的命令,并選擇由Initiator所發出的或是自行產生的無線射頻磁場。
· 主動模式(Active Communication Mode):Initiator與Target分別使用自行產生的無線射頻磁場進行通訊。此為預設的點對點通訊模式。
· 被動模式(Passive Communication Mode):Initiator產生無線射頻磁場。Target則回應Initiator所發出的命令,并選擇由Initiator所發出的無線射頻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