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晶體(photonic crystal)被美國Science雜志評為21世紀十大熱點研究領域之一。如同半導體的發現產生了計算機一樣,光子晶體將會為未來光學界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利用光子晶體可以制作許多新型光電元件,可以大幅縮小元件體積,可以進行更加密集的集成。
最近十年來,光電科技在新材料成長技術、新制程技術,高功能元件之設計與制作,以及成熟穩定系統的完成等方面都有驚人的成績,其中最矚目的當屬光子晶體(photonic crystal)。由于光子晶體的雜質態制造與半導體行業的摻雜工藝性質非常相似,因此,光子晶體又經常被比喻成未來的光學“半導體”。
在半導體照明領域,為回避日亞化學的藍光LED加螢光粉制程技術專利,各業者紛紛投入巨大力量尋求新型材料或技術來達到散發出白光的LED技術。其中,利用二維光子晶體來實現白光LED的技術已出現突破性發展,使得光子晶體LED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與擺脫日亞化學專利的期望寄托。
一、概述
在1987年,國籍相異且位于不同地點的兩位學者,Eli Yablonovitch與Sajeev John幾乎同一時間在理論上發現,電磁波在周期性介質中的傳播狀態具有頻帶結構,利用兩種以上不同折射率(或介電常數)材料的周期性變化可以制作成光子能帶物質——光子晶體(Photonic Crystal)。但是由于當時周邊技術發展不成熟,光子晶體一直沒有受到太多的注意,直到最近幾年才引起大家的關注。
基本上,光子晶體是在二維或三維空間中,讓材料折射率(或介電常數)產生周期性變化的結構,這種結構模仿原子在固態晶體中的排列。類似電子于固態晶體中的能帶結構,在光子晶體中就產生光子的能帶結構。因此,在光子晶體中電磁波的傳播特性,包括振幅、相位、偏極化方向和波長,都可以經由控制發光頻譜、群速色散、偏極特性、相位匹配等光子晶體的特性而得以大幅度調變。特別是,如果在周期性的排列中故意安排一些瑕疵,將會在光子晶體的能隙范圍內產生一些狹窄的光子穿透頻道,進而衍生很多可以應用在元件上的新奇現象。
光子晶體可應用于許多光電元件,包括微小化低電流的半導體鐳射、可調式半導體鐳射、可調放射波長且高效率的發光二極管、高效率光放大器、低耗損的彎曲波導、微腔振蕩器、可調式窄波通光柵、加減濾波器、多工器和分工器、動態增益平衡器、高效率開關、調幅器、小型化耦和器、光回旋器、光路由器、高敏感性的感測器、超寬頻光源產生器、短脈沖產生設施等等。
另外,如果能善用最大折射率的對比(空氣和所用材料的對比),那么二維或三維空間光柵所需要的尺寸將會大大地減小,這讓極度緊密的元件集成更容易實現。既然這種人造晶格的結構參數大小可以任意控制,各種光學元件密集整合將會更容易。
二、光子晶體二極管
光子晶體二極管大致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LED,一種是鐳射二極管(Laser Diode)。LD鐳射二極管可分為光子晶體分布反饋鐳射二極管(Distributed Feedback Laser Diode,DFB LD)與Photonic crystal defect LD。光子晶體DFB鐳射二極管的鐳射值可以控制在非常低的區域來做發射,因此必須存在光能隙區域,所以這樣的結構要實現商品化是比較困難。相對來說,利用光子晶體的結構制作成LED比較簡單。
有關光子晶體常常被混淆的部分是,人們通常以為是利用DFB鐳射,所以就會有人認為是不是利用特定的周期或波長來運用?其實答案是不對的,因為DFB鐳射和光子晶體LD的入射(Incident)和衍射(Diffracted)的光是受限制的。相對來說,光子晶體的入射光角度和衍射光角度是不受限制的,所以并不是利用特定的周期或波長來加強效率,這個特性對于LED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1、光子晶體藍色LED
藍色LED會發出藍色的光,但是各個藍色的光會根據YAG螢光粉部分轉換成黃光,利用藍色和黃色的光,可以讓LED產生出白光,白光LED被應用在白光照明燈跟液晶背光的光源,這種白光LED被稱為固體白色照明。這種光有3個特色:體積小、省能源、壽命長,但是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需要克服——比起螢光燈,這樣的白光LED發光效率比較差。
為了克服藍光LED發光效率比較低的問題,可以將光子晶體放在藍光LED里,利用光子晶體來提高發光效率,這樣生產出的藍光光子晶體LED的特色是周期長,要讓發光效率提升,有幾個很重要的技術。
其中,CREE在藍光LED制作過程中做了一些改善動作,其未成型晶片的活性層旁邊是一個斜面,利用這樣斜面的結構可以讓發光效率提高。同樣是針對提高效率的問題,日本松下電器設計出了二維的表面,利用這樣子的結構,可以讓表面的發光效率提高,所以日本松下電器是利用半導體平面(Planar)技術,這是一個很精密的技術,用來控制這個構造。
滲透(Penetration)技術是利用二維的活性層讓光穿過,這樣的結構可以使發光效率高達80%,但是也有一個問題需要克服,那就是內部量子效率會降低。由于為了要讓光透過活性層,就會因為達到透過活性層這個目的而降低內部量子效率。
共振腔(Resonant Cavity)技術是在光子晶體LED上面載入共振器,這個設計稱為共振器LED,在LED的周邊,我們配置上光子晶體,利用這個設計,可以把LED效率提高60%,而前面提到日本松下電器利用平面(Planar)技術所開發出來的表面光柵(Surface Grating)設計方式雖然不錯,但是在電流的注入上會有一些問題。
與表面光柵方法相較下,雖然共振腔技術在電流的注入上會比較容易,不過,共振腔技術本身也會有問題存在,那就是共振器LED在制作上比較困難,制作困難就代表說成本就會提高,對于LED大家都希望可以以低成本量產,這就造成了發展瓶頸;而滲透與共振腔這兩個設計,只是在LED上面加上一個二維的設計,該設計就可以應用在現有的LED工藝上。
2、光子晶體藍色LED原理
現有的LED臨界角度是比較小的,主要是因為表面將光全部反射。相對的,光子晶體藍色LED所設計出來的LED,由于衍射的關系,可以修正光的角度,修正后的光可以比臨界角還小,并可進入臨界角投射到外面,改善過去LED的光會全部反射的問題。
從LED的活性層發射出來的光,我們可以360°放射出去,但以往的LED只能受限于臨界角,只能在臨界角范圍內發光,在臨界角內的光才能發射出去,我們知道臨界角范圍內的面積只占整個范圍的4%,所以相對光子晶體的光就比較廣,能有更多的面積將光反射出去,就是利用這個原理將發光效率提高。
日本松下電器所設計的光子晶體LED周期是比較長的,此外,還有另外的一個特色,就是日本松下電器在光子晶體的表面鍍上一整面的薄膜,這個薄膜就是透明電極,透過這個薄膜設計,光可以從整個面都可以發光出去。
三、日本松下電器光子晶體LED制程
日本松下電器是第一個將光子晶體應用導入藍色LED領域,而且很成功。發光效率達到1.5倍。因此經過不斷研究,固體白光照明的商品化應該是指日可待的。
另外,光子晶體的獨特設計使得長周期構造可以實現。因為這樣的長周期構造讓GaN的光子晶體的應用更容易實現。另外,經過實際的制作后,日本松下電器也證實了一件事,在光子晶體的表面都覆上了一整面的透明電極,這樣一個獨特設計,使得大面積的發光能夠具體實現。
日本松下電器是利用藍寶石作為基板,再經過MOCVD、EB和RIE ETCHING等制程,制作出來二維的光子晶體LED。根據日本松下電器的說法,目前暫時是利用EB的方式,但以后在正式量產或商品化時,就會用另一個成本更低的做法,另外還會做干式(Dry Etching),再形成一個透明電極和電極板。
就理論來說,在計算后的結果應該是高出3倍的,但是在這次實驗后,得出的結果卻只有高出50%。分析原因有可能是在光子晶體形成的制造過程中,所使用的數值并不是最適當的數值。所以日本松下電器相信,只要改變這個流程,發光效率應該就會像計算的數值一樣達到3倍。此外,另外一個可能是在制程中出現一小瑕疵,那就是在晶片中有一個小裂縫,而這個裂縫的出現,也會影響到整個LED的發光效能。
參考資料:
1、淺談光子晶體發光二極管,械工業雜志245期,P117
2、Photonic Crystal Blue LEDs,哲田賢兒,日本松下電器
3、新世紀奈米級光電材料結構-- 光子晶體,楊志忠,國立臺灣大學光電所
4、光通訊波長二維光子晶體雷射發展簡介,盧贊文、李柏
5、Photonic crystals improve LED efficiency,Daniel L. Barton and Arthur J. Fischer
6、Seeing the Future in Photonic Crystals,Jennifer Ouellette,The Industrial Physicist,JANUARY 2002
7、http://www.neci.nj.nec.com/homepages/vlasov/photonic.html
8、http://jdj.mit.edu/photons/index.html
9、http://www.lostseaopals.com.au/opals/index.asp
10、http://nano.nchc.gov.tw/
11、http://web.mit.edu/cmse/www/IRG-I.nzug02.html
12、21世紀熱點技術之一:光子晶體,《無線電技術》,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