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Universal Serial Bus)中文含義是“通用串行總線”。它是一種應用在PC領域的新型接口技術,大家都知道電腦上到底有多少接口,從機箱背面開始,兩個COM口,一個LPT口,兩個PS/2口,還有聲卡所帶的SPEAKER、LINE-IN、MIC/MIDI與游戲手柄接口,以及VGA接口等,或許它們中的一些是必須的專用接口,如VGA輸出接口,而另一些則是為老式接口,速度很慢,功能復雜,生產成本高,業界呼喚統一的接口規范,USB(通用串行總線)接口規范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
USB-IF
建立USB規格的廠商們,共同設立了一個稱為USB應用者論壇(USB Implementers Forum Inc,USB-IF)的非營利組織。USB-IF是一個技術支持論壇,也是接受各界對USB研發與應用建議的論壇。這個論壇促進了高品質并具兼容性USB設備的研發,并且為USB的通過規格測試的產品進行推廣。
自從1995年USB接口的規格公開以來,打印機、掃描儀器、傳真機、顯示器、調制解調器等外設各自都有各自排線與接口的混亂局面得到了遏制。由于無須擔心插錯接頭,具有熱插拔裝置,可隨時安裝或移除,在安裝或拆卸時更不必耗費大量時間來開關機的USB接口迅速得到了大家的認同。
USB供電
USB規范指出:USB端口很少關斷電源,但遇到其它軟件或固件問題,USB電源可能被關斷,除非有電路故障(如短路)。因此,無論USB外設與主機的對話是否發生,5V一直可以利用(電流為500mA或100mA,也許為2A或更高)。USB供電的閱讀燈、咖啡杯加熱器以及其他一些諸如此類沒有任何通信能力的產品的出現就證明了這一點。它們可能并不“守規”,但它們工作的很好。
除了直接對USB設備供電,USB電源最有用的功能之一就是對電池充電。許多便攜設備,如MP3、播放機、PDA等,都需要與PC機進行數據交換,如果在與PC機進行數據交換的同時,能夠利用同一根電纜對電池充電,會極大地方便設備的使用。將USB功能與電池充電功能結合能夠使大量設備免受電源線的束縛,如可移動網絡照相機,無論是否與PC相連都可以工作。在許多情況下,都不再需要那些曾經使用過的、笨拙的交流適配器。
USB電池充電可能很復雜,也可能很簡單,這取決于USB設備的要求。影響設計的因素不僅包括通常的成本、尺寸、重量等。
USB2.0規格
從規格上來看,USB2.0與USB1.1最大的不同處就在于資料的傳送帶寬。原本的USB1.1規格僅僅支持1.5Mb/s與12Mb/s,這種帶寬僅能提供低速外圍如鍵盤及鼠標使用,如果想要取代必須同時輸送大量資料的接口,特別是用于儲存設備的接口,則帶寬不足的問題絕對是需要改善的地方。因此,針對帶寬不足的問題,USB 2.0加入了高速傳輸的模式, 改善之后的帶寬可達到480Mb/s,足足是原來的40倍。
如果你的產品上有高速USB2.0規格的標示,代表它能夠與其它同樣有高速USB2.0規格標示的外設一起正常使用。
USB 3.0仍在期待中
在2007年9月18-20日舉行的秋季IDF上,由英特爾、微軟、惠普、NEC、NXP半導體和德州儀器六家行業巨頭組成的USB 3.0促進者社團(USB 3.0 Promoter Group)發布了超高速USB(SuperSpeed Universal Serial Bus)互聯規格即USB3.0。該社團宣布,其傳輸速率可達2.0版的10倍,將廣泛應用于PC、消費電子和移動設備領域。
目前的USB 2.0技術的最高數據傳輸率為每秒480Mbps,IEEE 1394B的最高傳輸速率為800Mbps,雖然USB 3.0的速度并未最終確定,但按照2.0版的10倍進行計算,傳輸率將在5Gbps左右,高于eSATA的3Gbps,而且eSATA不具備供電能力。USB 3.0仍然采用有有線USB相同的架構,向下兼容先前的即插即用USB版本,為降低功耗做出優化的同時改進了協議的效率。USB 3.0的接口和線纜還可以兼容將來的光纖傳輸。
USB 3.0的最終規格預計將在2008年上半年完成,在早期將采用分離散芯片的形式。根據英特爾的說法,具體產品將在2009年或2010年正式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