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塑企業于1954年創立臺灣塑料公司。1957年由日產四噸的PVC粉工廠開始生產,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小的PVC粉工廠。但由于產量少,成本偏高,臺灣又缺乏下游加工客戶,產品堆積如山,嚴重滯銷,進退維谷。為了突破困境,經過再三思考,最后決定增加產量,以降低單位成本,同時籌設加工廠消化PVC粉,再以加工品拓展外銷。
一舉將PVC粉產量由每日4噸增加至40噸,并于1958年成立南亞公司從事PVC管、膠皮、膠布等塑料二次加工的生產,隨后為了消化南亞的二次加工品又成立新東公司生產皮包、皮箱、鞋類、窗簾、雨衣、吹氣玩具等三次加工產品。在此種策略運用下,總算解開了PVC粉滯銷的困境。以后經由逐漸擴充及結束新東廠,鼓勵員工出去創業發展的結果,不但締造了舉世無匹的三次加工體系,更促成后來石化工業蓬勃發展的局面,對臺灣經濟的發展貢獻良多。
在塑料原料及加工奠定基礎之后,臺塑企業持續不斷朝向多角化發展,于1965年設立臺化公司,利用山上伐木所砍除的枝梢材及小徑木作為原料生產嫘縈棉、紗、布及成衣,正式跨入紡織業。南亞公司繼之于1968年設廠生產聚酯棉,臺塑亦于同年設廠生產亞克力棉,臺化又于1974年設廠生產耐隆纖維及布。為提高附加價值及提供下游客戶更完善的服務,并設立規模龐大的染整廠,不但是臺灣唯一能同時生產四種紡織用纖維且提供染整加工的企業,也是世界最大的纖維生產廠商之一。
其后,鑒于臺灣電子及信息工業日益蓬勃發展,而主要的零組件卻仍多仰賴進口供應,乃于1984年由南亞公司投資設廠生產印刷電路板及銅箔基板。選擇印刷電路板作為跨入電子工業的第一步,主要是因為臺塑企業向來一直都在石化、塑料及纖維紡織業中發展,對電子及信息工業十分陌生,而印刷電路板是所有電子及信息工業的最基本零組件,產品生命周期長,變化少,成功的關鍵在于質量、制程及成本的控制,這些正好都是臺塑企業的管理經驗中所見長之處,容易獲致成功。而且透過印刷電路板的營運活動,進而也可以讓我們充分了解及熟悉電子及信息工業的運作,俾作進一步發展。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我們已成功地從無到有建立起一完整的電子原材料上下游一貫生產作業,并進一步投資生產STN-LCD,DRAM及硅晶圓等最上游的關鍵性材料,對于臺灣電子及信息工業的自給自足,有相當的貢獻。
1970年代,臺塑企業鑒于臺灣的上游石化基本原料長期供應不足,以致必須仰賴進口,且往往被迫購買較貴之原料,損及對外競爭力。因此臺塑企業為紓解石化基本原料短缺之困境,乃于1973年開始,多次向政府提出興建輕油裂解廠的計劃,但是都遭到否決,直到1986年才終于獲得核準,由臺塑企業籌建臺灣的第六座輕油裂解廠,也就是所謂的“六輕計劃”,并且在1992年,為了配合六輕計劃的運作,成立了臺塑石化公司,負責興建煉油廠、輕油裂解廠、汽電共生廠等業務,目前各廠均已完工生產,加上關系企業一系列石化相關工廠陸續完工量產,已逐步發揮六輕計劃之垂直整合優勢,進一步提升企業整體之營運能力。
臺塑企業經過五十余年的努力發展,目前共計擁有臺塑、南亞、臺化、臺塑石化等百余家關系企業,分別在臺灣、美國、中國大陸、越南、菲律賓及印度尼西亞都設有工廠。此外并擁有龐大的教育和醫療機構,是臺灣最大的民營企業。
目前,臺塑企業具領導地位之產品:
1.世界最大的PVC粉生產廠商。
2.世界最大的塑料加工廠。
3.世界最大的纖維生產廠商。
4.乙烯年產能名列全球十大生產廠。
5.PTA年產能居世界第一位。
6.銅箔基板產能居世界第一位。
7.玻纖布產能居世界第一位。
8.環氧樹酯年產能居世界第三位。
9.銅箔產能居世界第三位。
10. IC封裝載板產能是全世界前三大生產廠商之一。
11. DRAM為臺灣第一大,世界第六大DRAM廠。
臺塑企業具領導地位之電子產品有:銅箔、銅箔基板、玻纖布、環氧樹脂、印刷電路板、DRAM。此外成長中之各類電子產品有:晶圓、鋰電池電解液、彩色濾光片、發光二極管、三氧化氮。臺塑企業也積極研發拓展電子材料高階產品,如High Tg基板、低介電板材、背膠銅箔材料、無鹵素材料等。
訂閱臺塑企業雜志電子報,請訪問http://www.fpg.com.tw/html/mgz/mgz.htm
進一步了解臺塑企業,請訪問http://www.fpg.com.tw/html/peo/peo_tes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