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磁兼容性(EMC)
由于電磁干擾的原因,工作在規定的電磁環境安全范圍內的電氣和電子的系統、裝置和設備,他們的設計水平或性能上沒有造成不可接受的下降,這種能力就是電磁兼容性(ANSI C64。14-1992)。
• 電磁干擾(EMI)
電磁兼容性的缺乏,其沖突的本質就是兼容性的缺乏。電磁干擾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分裂的電磁能量從一個電子設備傳輸到另外一個,這種傳輸經由輻射或傳導路徑完成(或同時經由兩者)。通常,這個術語特指的是射頻信號。電磁干擾能發生在“直流直到日光”的頻率范圍內。
• 輻射性散發
是射頻能量的組成它通過如同電磁場一樣的媒介傳送。射頻能量通常通過自由空間傳送;然而,其他模式的場傳送也可能發生。
• 傳導性散發
是射頻能量的組成,它通過如同導波一樣的媒介傳送,一般通過金屬絲或互連電纜進行。
• 抗干擾性
當維持在預先確定的性能水平時,設備或系統抵擋電磁干擾能力的相對度量。
• 靜電的放電(ESD)
當兩個不同電位的物體在彼此接近或直接接觸時,產生的電荷轉移。這種被觀察到的現象是高壓脈沖,高壓脈沖可能使敏感的設備遭到損壞或失去功能。盡管閃電在量級上與高壓脈沖不同,但術語靜電放電通常被用于安培數較小的事件中,更特指那些人為引發的事件。
• 抗輻射性
產品抵抗來自自由空間傳播的電磁能量的相對能力。
• 抗導體性
抵抗經過外部的電纜,電線穿透它的電磁能量的產品相對能力,輸入/輸出互相連接的電磁能量。如果連接不正確的話,電磁干擾(EMI)可能增加一倍。
• 易損性
某一電子裝置或系統易受干擾,易受損壞,易受被附近電磁場或信號的電磁干擾(EMI)。它是易損的,缺乏抵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