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前 言 1
一、“十一五”產業發展回顧 1
(一)產業規模穩步增長 1
(二)企業實力進一步增強 2
(三)生產技術水平持續提升 3
(四)清潔生產穩步推進,循環經濟初步發展 4
(五)產業發展仍存在突出問題 4
二、“十二五”期間產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5
(一)產業面臨良好發展機遇 5
(二)技術創新孕育新的突破 5
(三)外部環境變化對產業的挑戰日趨嚴峻 6
(四)產業面臨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 6
三、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7
(一)指導思想 7
(二)發展目標 7
1、經濟指標 7
2、結構指標 7
3、創新指標 8
4、節能環保指標 8
四、主要任務和發展重點 8
(一)主要任務 8
1、推動產業升級 8
2、加強科技創新 9
3、統籌規劃產業布局 9
4、加強自主品牌建設 10
5、促進產業協同發展 10
6、積極參與國際合作 10
(二)發展重點 10
1、電子材料 10
2、電子元件 12
3、電子器件 13
五、政策措施和建議 14
(一)加強政府引導,完善產業政策 14
(二)發揮財政資金作用,創造良好投融資環境 14
(三)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推動產業升級 15
(四)優化產業布局,統籌規劃區域發展 15
(五)加強行業管理,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15
(六)重視人才培養,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合作 16
前 言
電子材料和元器件是電子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電子信息產業鏈的前端,是通信、計算機及網絡、數字音視頻等系統和終端產品發展的基礎,對于電子信息產業的技術創新和做大做強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為全面科學地總結“十一五”的發展經驗,明確“十二五”期間我國電子基礎材料和關鍵元器件產業的發展方向,確保產業健康發展,根據《工業轉型升級“十二五”規劃》、《信息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和《電子信息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制定本規劃。
本規劃涉及電子材料、電子元件、電子器件三大行業中的基礎材料和關鍵元器件,是“十二五”期間我國電子基礎材料和關鍵元器件產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以及加強行業管理、組織實施重大工程的重要依據。
一、“十一五”產業發展回顧
(一)產業規模穩步增長
我國電子材料和元器件產業在“十一五”期間產量、銷售額、進出口總額都有較大幅度提升,增強了我國作為基礎電子生產大國的地位。雖然期間受金融危機沖擊,產業經歷小幅調整,但總體發展穩定。2010年,在國內行業整體增長特別是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帶動下,行業恢復發展到歷史最高水平。
“十一五”期間,我國電子材料行業銷售收入從2005年的540億元增長至1730億元,年均增長率26%;電子元器件銷售收入年均增長率16%,從2005年的6100億元增長到超過13000億元,其中印制電路銷售收入1230億元,化學與物理電源銷售收入2978億元,顯示器件銷售收入380億元。
(二)企業實力進一步增強
隨著“大公司”戰略的深入,我國已初步建立起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電子材料和元器件大公司。在某些專業領域,已經具有相當強的實力,不論是產品產量還是質量,都位居世界前列。
近10年來,我國電子元件百強的銷售收入總額增長2.84倍,年平均增長率為12.32%。2010年,我國電子元件百強企業共完成銷售收入1544.9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39.58億元,出口創匯55.83億美元。2010年元件百強中,有39家企業的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有7家企業的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十一五”期間我國印制電路產業規模超過日本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生產國,2010年,我國印制電路百強企業平均銷售額超過8.26億元,合計規模占全國總量60%,年均增長超過15%。
民營電子材料和元器件企業的生產規模、產品質量在“十一五”期間飛速發展,“十一五”末,民營企業數量占全行業的48%,銷售收入占全行業的30%,上繳稅金占全行業的47%,上市公司逐年增多。
(三)生產技術水平持續提升
“十一五”期間,電子材料配套能力顯著提高,在硅材料、半導體照明材料、電子陶瓷材料等領域技術水平進步顯著。在最能代表行業發展水平的硅材料上,產品水平有了大幅的提升,已建成了年產12萬片的12英寸硅片中試線,12英寸摻氮直拉硅單晶拋光片也可以小批量生產,標志著我國電子材料技術正逐步進入到國際先進水平行列。
“十一五”期間,我國電子材料和元器件生產技術水平持續提升,重點產品本地化率大幅提高。“十一五”初期,我國光纖預制棒完全依賴進口;“十一五”末,我國光纖預制棒總產量達700噸,已占國內使用總量的30%。國內印制電路技術由傳統單、雙面生產技術向高多層、高密度互聯板(HDI)方向邁進,國內企業已經掌握先進的HDI生產技術,主要產品產量、銷售額的絕對量已經由傳統多層板向高多層乃至20層以上提升。
第6代及以上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建成并量產,扭轉了我國大尺寸電視用液晶面板完全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標志著我國平板顯示產業開始進入大尺寸產品領域。等離子顯示器(PDP)領域,國內已具備量產50寸PDP模組的能力,技術水平進一步提升,產業鏈本地化配套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為在未來顯示競爭中爭取主動權,企業已紛紛開展有機發光顯示器(OLED)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布局,已有1條無源有機發光顯示器(PM-OLED)生產線投產,多條有源有機發光顯示器(AM-OLED)生產線正在進行緊張建設。
(四)清潔生產穩步推進,循環經濟初步發展
“十一五”期間,電子材料和元器件產業以印制電路、多晶硅和電池行業為重點,穩步推進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發展。印制電路行業一批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如“廢印制電路板物理回收技術及設備”、“蝕刻廢液循環再用技術及設備”、“低含銅廢液處理技術及設備”在行業推廣應用,許多企業自愿開展了清潔生產審核。
“十一五”期間,氫鎳電池、鋰離子電池等電動車用動力電池已進入產業化發展階段,太陽能電池等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電池生產企業“節能、降耗、減排、治污”取得了一定成效,企業的生產環境和條件大為改善。
(五)產業發展仍存在突出問題
本土企業規模偏小且分散不集中,缺乏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龍頭企業;研發能力較弱,產業上下游缺乏協作、互動;全行業的對外依存度過高,許多關鍵原材料及零配件需要從國外進口;行業標準發展相對滯后,關鍵電子元器件和電子材料質量與可靠性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推進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和發展循環經濟仍面臨較大的壓力。
二、“十二五”期間產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一)產業面臨良好發展機遇
在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方針指引下,我國電子材料和元器件產業將迎來促進產業升級關鍵時期和歷史性發展機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數萬億的投資規模,給電子材料和元器件產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創新發展空間。新興產業帶來巨大配套需求讓行業呈現出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
(二)技術創新孕育新的突破
智能、綠色、低碳、融合等發展趨勢催生產業技術創新。埋置元件技術、印制電子技術、多功能電子模塊技術等突破性技術正快速發展。面向新興產業采用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的新型產品,以及不斷縮短的產品更新換代時間,將更為有力地促進技術的發展與提升。為達到體積更小、成本更低、精度和集成度更高的目的,采用新工藝、新技術的新型電子材料和元器件的發展前景十分光明。
(三)外部環境變化對產業的挑戰日趨嚴峻
“十二五”期間,人力資源成本壓力更大,單純依靠低廉勞動力開展生產經營的企業將步履維艱,通過產業轉移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將成為生產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競爭將更加激烈,由此產生的貿易摩擦也將日益增多。新興國家和地區將逐漸成為新的電子材料和元器件主要生產區,對我國在該產業的“世界工廠”地位形成威脅。
國際經濟形勢不確定性因素日益增強,尤其是對全球資源的爭奪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對國內產業影響越來越大。國際匯率波動,尤其是人民幣升值對電子材料和元器件出口廠家競爭力具有較大影響。
(四)產業面臨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
隨著全球經濟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和產業轉移,我國電子材料和元器件產品結構已逐步向中高端邁進。“十二五”期間需抓緊新一輪經濟發展機遇,主動引導產業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業資源配置,增強產業配套能力,提高自動化生產效率,為推動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三、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按照國務院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部署,緊緊圍繞電子信息產品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求,以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為主線,以創新主導價值提升,以優化產品性能、降低成本為動力,提高電子材料和元器件產業競爭力;以量大面廣的產品為突破口,大力推進市場前景廣、帶動作用強、發展基礎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子材料和元器件產業化發展。
(二)發展目標
1、經濟指標
“十二五”期間,我國電子材料年均增長率8%,到2015年銷售收入達2500億元;電子元件年均增長10%,到2015年銷售收入超18000億元,其中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銷售收入達4000億元,印制電路行業實現銷售收入1700億元;電子器件年均增長25%,達到1800億元,其中平板顯示器件產業年均增長超過30%,銷售收入達到1500億元,規模占全球比重由當前的5%提升到20%以上。
2、結構指標
高端電子材料占全行業產品的40%以上,本地化材料配套能力顯著提升。繼續推動大公司戰略,培養10個以上年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的電子元件大公司,爭取電子元件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占到全行業銷售收入總額的75%。國內平板顯示生產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2-3個年銷售收入在300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全面支撐我國彩電產業轉型和升級。
3、創新指標
大力加強自主創新和民族品牌的建設,形成一批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具有國內國際知名品牌與影響的企業,初步形成一批以研發為驅動力的創新型中小企業。推進知識產權建設,力爭“十二五”期間,全行業新申請的核心專利數量和重要標準擁有量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其中發明專利增長10%以上。
4、節能環保指標
規劃期間,通過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及推進清潔生產,提高三廢中有用物質的回收利用,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印制電路行業實現銅回收再利用率由目前的45%提高到80%以上,水回收再利用率由20%提高至30%以上。
四、主要任務和發展重點
(一)主要任務
1、推動產業升級
借助戰略性新興產業迅猛發展的契機,加快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配套的高端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速度,提升關鍵元器件及材料的質量和檔次,爭取在關鍵領域實現部分甚至全面本地化替代。結合實施重大工程,推動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繼續實施大企業戰略,引導大型骨干企業加強對本土材料、設備的應用,形成結構優化、配套完整的基礎產業體系。
2、加強科技創新
發揮政府引導和推動作用,創新行業管理方式,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引導企業圍繞產業技術創新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進行聯合攻關。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產、研、學、用”相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依托企業建立產業聯盟突破核心技術、關鍵設備與材料。
3、統籌規劃產業布局
通過宏觀調控和市場資源配置等手段,聚集資源,推動企業聯合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培育和鼓勵骨干企業做大做強。以地區和產品為紐帶,打造產業集群,推進產業鏈的進一步完善和形成,做強電子材料和元器件產業。
積極推動通過產業轉移進行結構調整和新的產業布局,為行業持續長久發展創造條件。
4、加強自主品牌建設
支持企業創立自主品牌,提升本土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引導企業加強產品質量管理,提升品牌形象;強化產品質量體系建設,通過樹立品牌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
5、促進產業協同發展
引導電子元器件企業與上游材料、設備企業開展合作,突破原材料、設備核心技術;引導和推動計算機、通信、家電等行業有實力的整機企業向產業鏈上游“縱向發展”,使其在提升自身配套能力的同時,推動元器件行業發展,形成聯動的產業格局。
6、積極參與國際合作
發揮現有優勢,繼續吸引國外大企業來華投資,同時注重鼓勵其在內地設立研發機構,通過學習與競爭,促進國內產業提升技術水平。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企業。
(二)發展重點
緊緊圍繞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發展相關配套元器件及電子材料。
1、電子材料
半導體材料。重點發展硅材料(硅單晶、拋光片、外延片、絕緣硅、鍺硅)及化合物半導體材料;藍寶石和碳化硅等襯底材料;金屬有機源和超高純度氨氣等外延用原料;高端發光二極管(LED)封裝材料,高亮度、大功率LED芯片材料;高性能陶瓷基板;新型電力電子器件所用的關鍵材料;石墨和碳素系列保溫材料。
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件(TFT-LCD)材料。重點發展高世代TFT-LCD相關材料,主要包括大尺寸玻璃基板;混合液晶和關鍵新型單體材料;偏光片及相關光學薄膜材料;彩色濾光片及相關材料;大尺寸靶材;高純電子氣體和試劑等。
OLED材料。重點發展OLED用高純有機材料;柔性導電基板;高端氧化銦錫(ITO)導電玻璃基板;封裝材料;大尺寸高精度掩模板等。
PDP材料。重點發展玻璃基板、電極漿料、濕化學品、玻璃粉、熒光粉和乙基纖維素等材料,并實現產業化。
電子紙。重點發展微膠囊、油墨、介電材料等。
新型元器件材料。覆銅板材料及電子銅箔;壓電與系統信息處理材料;高熱導率陶瓷材料和金屬復合材料;片式超薄介質高容電子陶瓷材料、電容器材料及高性能電容器薄膜;高端電子漿料;低溫共燒陶瓷(LTCC)多層基板;高性能磁性材料等。
電池材料。重點實現以下材料的產業化技術突破:鋰電池隔膜,特別是動力型及儲能型鋰離子電池隔膜材料;新型電極材料,如磷酸鐵鋰、鈦酸鋰、錳酸鋰及其他新型正負極材料;新型電解質、溶劑和添加劑,如鋰離子電池用的含氟化合物六氟磷酸鋰、氟代碳酸乙烯酯、雙亞銨鋰等。
2、電子元件
物聯網配套。發展滿足物聯網需求的超薄鋰離子電池和各種專業傳感器,重點發展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網絡化傳感器,研究開發具有無線通信、傳感、數據處理功能的無線傳感器網絡節點;推進傳感器由多片向單片集成方向發展,減小產品體積、降低功耗、擴大生產規模。
新能源配套。開發為太陽能光伏、風力發電等新能源產業配套的新型儲能電池、超級電容器、功率型電容器、特種功率電阻器以及電力電子用關鍵電子元件。
新能源汽車配套。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用高效節能無刷電機、高性能磁性元件和動力電池,推動鋰離子動力電池的產業化,提高鋰離子動力電池安全性、提升循環壽命、降低成本;開發電池管理系統和電池成組技術,開發適合新能源汽車使用的電池系統;推動快速充電技術研發及產業化。
新一代通信技術配套。發展適用于光纖寬帶網絡的低成本光纖光纜、光纖預制棒及相關光器件;積極研發通信基站用石英晶體振蕩器;大力開發新型通信設備用連接器、繼電器、濾波器及線纜組件。
其他新型電子元件。發展滿足我國汽車及汽車電子制造業配套需求的高質量、高可靠性的電子元件;針對新一代電子整機發展需求,大力發展新型片式化、小型化、集成化、高端電子元件;加強高密度互連板、特種印制板、LED用印制板的產業化,研發印制電子技術和光電印制板并推動產業化;發展為節能環保設備配套的電子元件以及電子元件本身的節能環保和清潔生產技術。
3、電子器件
TFT-LCD。進一步提升液晶面板的透過率和開口率,提高分辨率,擴大可視角度,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加快高效節能背光源的研發和應用,在確保產品性能的前提下,簡化生產工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能效。
PDP。圍繞高光效技術(高能效、低成本)、高清晰度技術(三維、動態清晰度、超高清晰度)以及超薄技術方面進行相關技術研發;研究新材料、新工藝、新型驅動電路與控制軟件技術來提高PDP產品性能及降低功耗。
OLED。進一步完善PM-OLED的技術并加快產業化進程;開發大尺寸AM-OLED相關技術和工藝集成,加快氧化物基等薄膜晶體管(TFT)的研發及其在AM-OLED中的應用,掌握并逐步完善低溫多晶硅技術,推動小尺寸AM-OLED產品實現產業化。
電子紙。推動有源驅動電子紙顯示技術與產業化,重點發展大尺寸、觸屏式、彩色、柔性有源驅動電子紙顯示屏,突破彩色電子紙膜材料制造技術,推動產業化應用。
真空電子器件。重點發展高可靠、高電壓、大容量、大電流、長壽命真空開關管及專用真空器件。
激光和紅外器件。重點發展大功率半導體激光器、高功率氣體激光器、光纖激光器、紫外激光器,推進高性能的紅外焦平面器件、高分辨率砷化銦鎵(InGaAs)探測器產業化。
五、政策措施和建議
(一)加強政府引導,完善產業政策
積極修訂完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等產業政策,通過國家政策引導投資方向與重點;對國家鼓勵項目的重要進口設備、材料,在國內沒有替代產品的情況下,繼續保持現有稅收優惠政策。積極支持本土電子材料和元器件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
(二)發揮財政資金作用,創造良好投融資環境
充分發揮技術改造專項資金、電子發展基金等各類財政資金的引導和帶動作用促進產業發展;推動建立政府導向的產業投資基金,發揮財政資金帶動作用,引導社會資源支持產業發展;積極促進企業與資本市場的結合,創造有利于產業發展的投融資環境。
(三)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推動產業升級
完善電子材料和元器件行業的創新體系,推動建立國家層面的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創新提供支持;繼續推進技術改造,鼓勵企業增加技術投入,強化企業的創新基礎。進一步促進行業基礎研究成果與工程化、產業化的銜接,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通過組建產業聯盟或技術協作聯盟等形式,推進產業鏈上下游合作,開展聯合攻關,提高產品技術水平,促進推廣應用。積極引導企業轉型升級,向精細化、節能環保型發展。
(四)優化產業布局,統籌規劃區域發展
針對產業內遷趨勢,適時地推動在內陸省份建設新的我國電子材料和元器件產業集中區域,為內陸省份在政策方面爭取相關優惠政策。引導行業有序轉移,杜絕污染分散,并利用產業轉移的機會進行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為行業持續長久發展創造條件。
(五)加強行業管理,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完善市場、環保等優勝劣汰機制,通過行業準入,對涉及環境保護和應用安全的產業如鋰離子電池、印制電路等行業加強管理,督導企業進一步向規模化和規范化發展,加快推進節能環保和產品質量安全長效機制的建立,確保產業有序健康發展。
(六)重視人才培養,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合作
圍繞電子材料和元器件產業轉型升級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充分發揮行業協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類相關社會機構的作用,為行業的持續發展培養各級各類專業人才。加強國際交往與合作,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工作,增強我國在國際標準領域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