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導電纜英文名稱:superconducting cable是利用在超低溫下出現失阻現象(超導狀態)的某些金屬及其合金作為導體的電力電纜。超導電纜里面的導體既不是鍍銀銅絲,也不是鍍銀鋁絲。
1911年,荷蘭萊頓大學的卡茂林-昂尼斯意外地發現,將汞冷卻到-268.98°C時,汞的電阻突然消失;后來他又發現許多金屬和合金都具有與上述汞相類似的低溫下失去電阻的特性,由于它的特殊導電性能,卡茂林-昂尼斯稱之為超導態。卡茂林由于他的這一發現獲得了1913年諾貝爾獎。
這一發現引起了世界范圍內的震動。在他之后,人們開始把處于超導狀態的導體稱之為“超導體”。超導體的直流電阻率在一定的低溫下突然消失,被稱作零電阻效應。導體沒有了電阻,電流流經超導體時就不發生熱損耗,電壓可以毫無阻力地在導線中形成巨大的電流,從而產生超強磁場。
1933年,荷蘭的邁斯納和奧森菲爾德共同發現了超導體的另一個極為重要的性質,當金屬處在超導狀態時,這一超導體內的磁感興強度為零,卻把原來存在于體內的磁場排擠出去。對單晶錫球進行實驗發現:錫球過渡到超導態時,錫球周圍的磁場突然發生變化,磁力線似乎一下子被排斥到超導體之外去了,人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邁斯納效應”。
后來人們還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淺平的錫盤中,放入一個體積很小但磁性很強的永久磁體,然后把溫度降低,使錫盤出現超導性,這時可以看到,小磁鐵竟然離開錫盤表面,慢慢地飄起,懸空不動。邁斯納效應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可以用來判別物質是否具有超性。
為了使超導材料有實用性,人們開始了探索高溫超導的歷程,從1911年至1986年,超導溫度由水銀的4.2K提高到23.22K(OK=-273°C)。1986年1月發現鋇鑭銅氧化物超導溫度是30度,12月30日,又將這一紀錄刷新為40.2K,1987年1月升至43K,不久又升至46K和53K,2月15日發現了98K超導體,很快又發現了14°C下存在超導跡象,高溫超導體取得了巨大突破,使超導技術走向大規模應用。
超導材料和超導技術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超導現象中的邁斯納效應使人們可以到用此原理制造超導列車和超導船,由于這些交通工具將在無摩擦狀態下運行,這將大大提高它們的速度和安靜性能。超導列車已于70年代成功地進行了載人可行性試驗,1987年開始,日本國開始試運行,但經常出現失效現象,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是由于高速行駛產生的顛簸造成的。超導船已于1992年1月27日下水試航,目前尚未進入實用化階段。利用超導材料制造交通工具在技術上還存在一定的障礙,但它勢必會引發交通工具革命的一次浪潮。
超導材料的零電阻特性可以用來輸電和制造大型磁體。超高壓輸電會有很大的損耗,而利用超導體則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損耗,但由于臨界溫度較高的超導體還未進入實用階段,從而限制了超導輸電的采用。隨著技術的發展,新超導材料的不斷涌現,超導輸電的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得以實現。
現有的高溫超導體還處于必須用液態氮來冷卻的狀態,但它仍舊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使用高溫超導線材的高溫超導電纜損耗低,不用絕緣油,沒有環境污染,使用方式靈活,可以減少電力運行成本.高溫超導電纜比常規電纜所傳送的電力要高三到五倍(相同截面時),可以滿足城市不斷增長的電力需求。地下高溫超導電纜在不能安裝架空線路環境中可以代替架空線路。在特殊場合,原有常規地下電纜不能進行擴容時可以用高溫超導電纜代替,封閉母線也適合于用高溫超導電纜代替。
與目前使用的輸電用電纜相比,其重量輕且體積小,可以在不發熱的狀態下實現大容量的電力輸送。在制造超導電纜時,首先在稱為FOMA的芯上以螺旋狀大量捆綁帶狀的釔系超導線,然后再在其上分別設置電力絕緣層、超導屏蔽層、保護層,以便形成電纜纜芯,最后,再將該纜芯收納于隔熱管中。
使用時,終端連接部與中間連接部是用來連接超導電纜的必要配件。終端連接部是安裝于電纜的端部,與設置于室溫狀態下的電力設備連接的終端。中間連接部則是用于連接各條超導電纜,在進行遠距離鋪設時必不可少的連接部。超導電纜需要使用液體氮來冷卻,而導體上將施加高電壓。因此,連接部必須同時具備對于液體氮溫度與室溫的熱絕緣性能,以及對于接地與高電壓的電力絕緣性能。(環球電子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