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術,是一種利用射頻通信實現的非接觸式自動識別技術(以下通稱RFID技術)。RFID標簽具有體積小、容量大、壽命長、可重復使用等特點,可支持快速讀寫、非可視識別、移動識別、多目標識別、定位及長期跟蹤管理。RFID技術與互聯網、通訊等技術相結合,可實現全球范圍內物品跟蹤與信息共享。RFID技術應用于物流、制造、公共信息服務等行業,可大幅提高管理與運作效率,降低成本。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成熟,RFID產業將成為一個新興的高技術產業群,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因此,研究RFID技術,發展RFID產業對提升社會信息化水平、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增強公共安全與國防安全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具有戰略性的重大意義。
中國人口眾多,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正成為全球制造的中心,RFID技術有著廣闊的應用市場。當前RFID技術與應用發展迅速,但尚未成熟,中國有必要抓住這一時機,集中開展RFID核心技術的研究開發,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技術標準,推動自主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促進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鏈形成,使中國在該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以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國必須實施有效的技術發展戰略,加快RFID技術的自主創新,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國將以應用為引導,帶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的開發,促進中國自主RFID產業鏈的形成,實現RFID技術的全面發展和提升;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突破RFID關鍵技術;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提出并建立中國的RFID技術標準體系,重點在我國的編碼體系、數據管理與交換體系以及頻率配置等方面;推動成立技術及產業聯盟,實現在國際合作和國際競爭大環境下技術和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1 總體發展目標
中國發展RFID技術的總體目標為:通過技術攻關,突破RFID一系列共性關鍵技術、產業化關鍵技術和應用關鍵技術,培養一支與技術研究和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人才隊伍,建立中國RFID技術自主創新體系,取得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以自主研發技術為基礎,實施競爭前聯合戰略,通過組織產業聯盟、產業基地等企業創新集群,形成聯合、協同、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產業鏈,實現自主研制產品占市場主要份額;通過實施示范工程,創新應用模式,帶動RFID技術在行業的廣泛應用,逐步形成大規模、輻射相關領域的公共應用;通過研究與制定相關的國家標準,形成中國RFID標準體系。
2 指導思想與原則
中國發展RFID技術的指導思想是:從國情出發,建立以企業為主體,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自主發展模式;以示范應用為引導,突破RFID關鍵技術,推動RFID技術創新體系和產業鏈的形成;通過參照國際標準與自主制定標準相結合的方式,研究制定中國RFID標準體系。根據以上指導思想,中國在發展RFID技術過程中需要遵從以下原則:
(1) 自主創新原則
力主RFID技術的自主創新,力爭在若干核心技術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或國際領先水平。
(2) 產業化原則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確立企業在RFID技術發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企業與企業之間要加強溝通,密切合作,從而形成完整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
(3) 開放原則
密切跟蹤技術發展前沿,注重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加強國際交流,堅持優勢互補,推進共贏合作。
(4) 協作原則
加強政府各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調,重視企業、大專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間的協作,加強產業鏈中各環節的配合與協調,相互激勵,共同推動技術進步。
3 發展途徑和實施進程
(1) 發展途徑
中國發展RFID技術將通過共性及前瞻性技術研究、產業化關鍵技術攻關、應用關鍵技術的研發、標準和發展戰略研究,以及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形成中國RFID技術自主創新體系和完整產業鏈。以典型應用示范為引導,通過自主創新,突破芯片設計制造、天線設計制造、封裝技術裝備、讀寫器設計制造、電子標簽集成等產業化關鍵技術;通過集成創新,發展中間件及系統集成技術,建設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和測試環境,建立與國際標準互聯互通的技術標準體系。
(2) 實施進程
RFID技術實施進程應有步驟分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培育期(2006年至2008年):跟蹤國際最新共性技術的研發,結合重點行業應用,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RFID技術,按照國家RFID標準體系框架,制定相應技術標準與應用標準,開展應用示范工程。
第二階段成長期(2007年至2012年):突破應用與產業化關鍵技術,加快相關技術標準及行業應用標準制定,基本形成中國RFID標準體系,拓展應用領域。
第三階段成熟期:形成國際同期先進水平的技術體系,實現RFID技術的廣泛應用及與其它技術的融合。